人的精神状态有如四季变化,晴雨交替,再健全的心灵也难免有“感冒”的时候。情绪紧张,就需要以宣泄的方式来释放内心的压力。服刑人员由于身份和环境的特殊性,宣泄的需求更加强烈。 正确的宣泄方式,能够缓解压力、放松心情,让服刑人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改造;但如果宣泄的方法和渠道不对,则可能加重心理负担,甚至对其健康和改造带来不良影响。
说不出来就写出来 彭某入狱前在银行工作,因为帮朋友非法融资,换来了13年徒刑。刚入监的时候,面对漫长的刑期和身份的巨大反差,加上女朋友又提出了分手,彭某非常悲观,很想找个人聊聊,宣泄一下心中的苦闷。可由于性格内向不擅交际,又怕被别人取笑,他常常只能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胡思乱想。 久而久之,他的不良情绪在改造中表现出来,常常出现失误。越是这样,他的心理包袱就越重,人也越自闭。 分监区长注意到了彭某的情况,经常找他谈心,还给他灌输了一些心理知识,教他怎样减压。分监区长建议彭某,既然他不擅与人畅谈,那就写出来,通过写稿件、给家人写信的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。 当时正巧分监区在招收报道员,彭某就报名参加了报道组。为了写好报道,他还参加了新闻专业的自学考试。从那以后,他的改造生活开始变得紧张而充实起来,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那些不愉快的事了。 每当看到自己的稿件被采用、得知自己的自考又通过了一门,久违的轻松感和满足感就回来了。 和家人通信是他的另一条宣泄渠道。在信中,他不仅和家人尽情交流,还开起了小玩笑。一次,他在母亲的来信中发现了一个错别字,就在回信中把这个错别字告诉了母亲,并把正确的字写在旁边。彭某还特地画上了一张看上去坏坏的笑脸。他说,当他把这张坏笑的脸画上去的时候,他觉得自己也从内心笑了出来。
倾诉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与内向的彭某不同,姜某的性格十分外向,是个心里藏不住事的人,遇到有压力有情绪就喜欢找别人说,不说就觉得心里堵得慌。 姜某自认为做人直爽,可没想到时间久了,大家反而对他有了看法,认为他这个人嘴太快、不可靠。这让姜某很委屈,情绪也变得很差。情绪一差,他就更喜欢找人倾诉,也不管人家手头上有没有事,弄得大家都很烦他。姜某于是变得易怒和神经质,晚上睡不着觉,和同犯关系也很紧张。 去年,中队里新来了个指导员,姜某就把自己的情况说给他听。指导员告诉他:“你在改造中遇到压力,找人倾诉宣泄是对的,但是不能不分对象、时间、地点、内容,随便抓住一个人就什么话都对他讲。正因为你不注意倾诉的方式,这才招致同犯对你的不满。” 一次,姜某参加卫生检查,发现了一个违规情况,就记录了下来。刚好违规的那名服刑人员之前与姜某发生过矛盾,便认为他是在故意报复。当时姜某觉得很生气,但他想起了指导员的话,就忍住没发作,事后也没到处说。过了一段时间,对方主动向他致歉说误会他了。 这件事对姜某触动很大。他说,如果自己还像以前那样到处去说,结果必然是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。为此他也认识到,宣泄情绪也要注意用适当的方式。 省一监民警、心理咨询师郑建国: 宣泄不良情绪,主要有三个方法:一是学会倾诉,向朋友、家人或者自己信任的警官说说;二是多参加文体活动,看书、打球、养花、写字,都可以充实自己,转移注意力,尤其是听音乐,能很好地愉悦心情,舒缓情绪;三是学会自我安慰、自我发泄,找到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的科学合理的宣泄方式。当然,服刑人员的情绪宣泄,必须是建立在不违反监规纪律、合理合法的基础上的。 |